標籤  |  憂傷

似乎失去一切

在短短六個月內,明德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。經濟危機摧毀了他的事業和財富;一場意外奪走兒子的生命;母親聽到這噩耗,心臟病發作離開人世;妻子陷入憂鬱;兩個年幼的女兒極度沮喪。他只能重覆詩人所說:「我的上帝,我的上帝!為什麼離棄我?」(詩篇22篇1節)

石頭的渴望

有位葡萄牙詩人在他的詩集中寫了一句話:「啊,石砌的碼頭都充滿了渴望!」詩人以碼頭象徵我們看著船逐漸遠離時,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。船開走了,碼頭依然留在原處,成為希望和夢想、分離和渴望的永久標記。分離讓我們殷切期盼重逢。

一碗淚水

在麻州的波士頓市有一塊石碑,標題是《橫渡那碗淚水》,是紀念1840年代後期愛爾蘭馬鈴薯大饑荒中,為了逃出生天而勇敢橫渡大西洋的先民。那場饑荒奪走上百萬人的性命,另有超過百萬人被迫拋棄家園,橫渡大海求生,愛爾蘭詩人歐萊禮稱這浩瀚的大西洋為「一碗淚水」。這些人在面臨絕境時,因為飢餓和傷痛,被迫離鄉背井,尋找盼望。

正合其時

我的大女兒準備離家上大學,昨天我上網為她訂機票時,不捨的情緒油然而生,淚水竟然沾溼了電腦鍵盤,還好鍵盤沒有壞。過去18年來,我享受與她共同生活的每一個日子,因此想到她要離開就令我悲從中來。但我不會因為思念她,而剝奪她眼前的機會。在她人生的這個路口,我應該要讓她去展開新的旅程,學習獨立,到其他的城市開拓眼界。

哀傷中的盼望

在十九歲那年,我有一位好朋友在車禍中喪生,在隨後的幾個星期,甚至幾個月當中,我感到無盡的哀傷。失去了這麼年輕又優秀的朋友,極度的傷痛蒙蔽了我的眼目,使我渾然不見周遭的事物。悲慟更遮蔽了我,讓我根本就看不見上帝。

凡事盼望

我從1988年開始撰寫《靈命日糧》文章,在數百篇文章中,有幾篇至今仍印象深刻。其中一篇是在1990年代中期所寫的,文中提到,有一次我的三個女兒因露營或短宣而不在家,我和六歲的兒子史帝夫因此有了單獨相處的時間。

無所不在

有一位朋友也像我們一樣,因為一場車禍而痛失愛女。她在當地的報紙上,刊登一篇追思女兒琳賽的文章。文中她提到家中擺放了許多女兒的照片和紀念品,然後她說了一句扣人心弦的話:「處處都留下她的倩影,卻尋尋覓覓不見人影。」

永恆的盼望

聖誕節前一週,我的母親剛過世二個月,我仍沉溺在哀傷中,聖誕購物和家庭布置,完全被我拋諸腦後。我拒絕丈夫的安慰,為著失去堅定愛主的母親而傷痛。當我們的兒子賽維爾將聖誕燈飾掛在家裡的牆壁上時,我慍怒不語。兒子沒有說什麼,只在他和我丈夫出門上班之前,將燈飾接上電源。

有影響力

第一次見到這小嬰孩時,我哭了。他睡在嬰兒床,看起來就像正常的新生兒,但我們知道他不會醒來,除非他到了耶穌的懷裡。

與人同哀

在2002年,妹妹和妹夫意外喪生後幾個月,朋友邀請我參加教會舉辦的「走過哀傷成長小組」。我雖不情願,但仍然答應參加第一次聚會,而且也不打算去第二次。出乎意料之外,我發現小組的人互相關懷,大家都努力透過上帝和他人的幫助,面對失去至親的傷痛。這個小組吸引我每星期都來參加,透過大家彼此分擔各自的憂傷,我逐漸能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,心中也有了平安。

憂愁變為喜樂

凱莉在懷孕期間出現併發症,令醫生有點擔心。由於她的分娩過程過於漫長,最後醫生決定為她進行剖腹生產。儘管歷經許多磨難,但當凱莉抱著剛出生的兒子時,卻馬上就忘記她的疼痛。喜悅取代了痛苦。

兩張照片

在教堂走廊,一位剛升格的祖母正向朋友展示兩張裱框照片。第一張是她女兒在非洲蒲隆地家鄉時的照片,第二張則是女兒剛生下的男嬰,但她的女兒並未和新生兒合照,因為她在生產過程中不幸過世了。